首页 文化正文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英语)

work 文化 2023-03-04 13:49:53 24 0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

本文目录一览:

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人阶级社会的。由家庭形成家族,由家族形成宗族,由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因此,整个社会血缘亲情意识是相当浓厚的。宗法制度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因而带上了浓厚的伦理文化色彩,比如孔孟儒学,其整个体系都是围绕着人伦道德而展开的。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方面表现在重人伦道德,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觉悟。加强道德修养,使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而消极面主要体现在:一是重人伦,轻自然,这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大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科学始终处于落后发展状态;二是重礼治,轻法制,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重群体,轻个体,个人在家庭、宗族和国家中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一言一行均得符合家族和国家意志,处处都得体现群体的绝对“义务”,否则便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虽然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大量的精华,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遗产,使之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我认为用于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传统文化精华是: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2、先义后利的精神。3、言必行,行必果的精神。4、实事求是的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你了解的有哪些呢?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1、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中国象棋、中国围棋;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木版水印。国画、山水画、太极图等。

2、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诗经》、《楚辞》。如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3、传统节日: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4、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5、中国建筑: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6、语言文字: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我国除汉族使用汉语外,回族、满族、畲族也基本转用汉语。

                                 

7、医药医学: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

8、宗教哲学:儒、道、释〔佛〕、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

9、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千层底等。

10、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武当拳、形意拳、少林武术、南拳、剑术等。

11、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桂林山水、中原文化、巴陵文化等民风民俗。

12、衣冠服饰: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服饰。少数民族服饰种类较多,如苗族的"呕欠"、"呕欠嘎给希"、" 呕欠涛"。

13、古玩器物:玉、金银器、瓷器、红木家具、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代兵器等。

14、饮食厨艺:茶;茶道;酒文化、八大菜系饺子、汤圆、粽子、年糕、月饼、筷子等。

15、传说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梁祝、牛郎织女等。

                                 

你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

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

思想观念,

思维、

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

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特点

习惯

影响

文化(

culture

)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

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

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

性质的部分,

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

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

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

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1]

中国传统文化是

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

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

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

的中国古代文化。

[2]

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

如文献、

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

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升华为民族的文化

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

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

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

所创造的、

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

历史悠久、

内涵博大

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

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

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

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

上,

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

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

内有所中断,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

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

总的来说变

化不大。

2

,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

,历

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

博大精深,

“博大”

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

“精

深”

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有诸子百家

、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

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

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

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

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人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愚见

!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

下,

建设和谐国家,

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

)

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也是中华民族的尊

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

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

形象

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

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

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

保护民族文化,

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尤其青

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

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还要懂得

中华传统民俗、

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

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

懂得民族的精神

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

说到底,

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

族的发展。

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

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

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

一部陈旧老书,

一部古代文学经

典,披散着历史的灰尘,

脱落于现代社会,特别是易中天、于丹等当代大家以古人圣贤道理

为原料,

深人浅出地将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及其生活紧密结合,

使老百姓入心人胃,

给大众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实际问题以启示,

而且能与实际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经验总

结相验证,

也能给受过创伤者的心灵以抚慰,

提升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品位,

开阔着人们的眼

界与胸怀,在诊译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构造民族心理的作用。

(三

)

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

科技、军

事等表现出来的

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

软实力

。而文化软

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

并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一个民族

的复兴,

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

必然以提升中国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

血脉

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消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历经世代传承,

形成

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华文化,

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充分发掘中华传统

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

代文明相适应,

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

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换,

已成为推

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

)

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

乃至人生哲学都形成

了一整套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必须格守的准则,影响着世

[

世代代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仪表,

并对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产生过重大影响,

特别是

儒家的修身理论在中国思想文化史、教育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造就中华礼仪之帮、

文明古国美誉的重要条件。儒家文化中的

学而知之

自强不息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等一系列思想和精神主张,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

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奋勇前进。也正是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国

人民奋发有为、

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而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

建设现代社会文明的今天,

其现实意义仍不可忽视,

更需要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

采纳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 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齐家则是指小环境的“和”,也是自己与身边环境的“和”,有内心的平衡来影响并带动小环境的平衡。治国则更大一层次,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许多国学大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诸如自强不息、忠孝传家等等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人追求“和”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和”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神与精粹。围绕“和”这一核心才衍生出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后被放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至今。这个“和”字所体现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贵和持中”、“和而不同”等多方面的精神。同时“和”也是辩证统一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探寻才能发掘出它的意义所在。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和”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能力,有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社会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笔绝无仅有的财富,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来自东方的神奇文化有着让西方人赞不绝口的奇特魅力,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商业开发,我们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同时也可以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物质方面的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现在它掌握在我们手中,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敬畏的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志存高远

“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逆境奋斗

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过程中,面对逆境,从来都没有被艰难险阻所吓倒,反而越是艰险越向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列举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惨遭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发愤写成了千古名著----《史记》,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四、乐观进取

《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五、革故鼎新

《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史上每当利弊日久时,总会有改革和革命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如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清末时康有为、梁启超维新都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学思想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确实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强不息的奋斗、厚德载物的宽容以及“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处世原则等。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关于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和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英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链接:http://www.tlswxcb.com/wenhua/90217.html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2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