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人格什么意思通俗易懂?
- 2、人格的内涵是什么?
- 3、人格到底是什么?
- 4、人性、人格、人品之间有何区别?
- 5、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
人格什么意思通俗易懂?
心理学上的人格与社会学上的人格不同。
社会中,人格,通常指个人的信誉、道德、品质、良心和人的社会地位所构成的尊严与脸面。
人格的内涵是什么?
人格的英文字是 personality,这个字是来自希腊字 persona,是面具(mask) 的意思。所以指的是希腊演员在演出时所戴的面具,用来代表他们所演出角色的个性。就像是国剧的脸谱一样,不同的脸谱和颜色代表不同的个性。所以说在心理学裏 「人格」的意思比较像是我们所说的「性格」或者「个性」。而不是「人格高尚」的那个人格.
心理学家定义人格:所谓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相当稳定而不变的特质。这裏的特质指的是一个人的思考、情绪或行为。而相当稳定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以及不同的时候这个人的特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譬如说,有一个人的特质是小气,那麼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人,大概都会很小气。这时候我们会说小气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
人格到底是什么?
你这里的人格指的是为人的信誉和名声。
心理学中的人格有如下解释:
人格,英文personality,这个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好比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心理学借用了这个词,使之成为一个专门的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把人格比喻为面具,好象是一种亵渎,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个比喻的贴切。
那么什么是人格?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定义,莫衷一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说法。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说:“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卡特尔说:“人格乃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种意义上说,人格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人格,至少不是健全的人格。就像初生的婴儿只能算是个体,还没有人格;人格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人际关系的结晶。所以,人格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只是从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殊方面去研究它。
人性、人格、人品之间有何区别?
1、定义不同
人性:人性的本质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
人格: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人品:人品,意思是人的品性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对人要慷慨大方,宽以待人;对国家要爱岗敬业,忠诚热爱。
2、出处不同
人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白话释义:人性无法分好和不好的,就像水无分在东在西。
人格:老舍《四世同堂》二五:“他以为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而也需要师生间的感情的与人格的接触。”
人品: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
白话释义:源虽然人品平庸浅薄,头盔实际上是参与华。
3、概念不同
人性:社会学定义,现代社会学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只有一种人性。这是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交流、达成理解的前提。根据对婴儿反复实验,显示人性是进化的结果。人性中与生俱来即存在由于祖先生存的险恶环境衍生的对生存的渴望,
对胜利的渴望,对与自己相似的伴侣的渴望,对同类间自己地位的关心,及由于史前人类的习惯和同理心还有对同类帮助的冲动。从人脑的结构来看,这些都直接对前额叶造成影响,可以被出生后的记忆和周围事物所改变。
哲学定义,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认为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解决。
西方谚语:正因人性本恶,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
人性心理学,郭念锋经自1986年至1999年的审慎思考,结合临床案例的对比分析,再对各种心理学理论重新学习,最后认定,只有从“人的本质属性”,
即“人性”出发,才能摆脱当今临床心理学“各执真理一面”的局限,去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变化以及心理诊断、咨询和矫治等问题。
人格:罗列式概念。通常采用”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来描述人格,显然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无法构建外延之间的关系,而且外延的边界有多大也难以说清楚。
整体性概念。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罗列式概念的缺陷。
层次性概念。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层次性概念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把人格特征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而最高层次的属性或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
适应性概念。此类概念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
区别性概念。如果说前面四种概念都反映了人们在人格上的共同性的话,区别性概念更多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更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特性方面。
人品:良好端正的态度,态度不能决定一切,但一切从态度开始有了正确的态度,是做好实际行动的前提;
坚韧的毅力,成功贵在坚持;
诚信,诚信既是高尚品质,也是有效的投资;
美满的家庭,温馨的家庭是稳固的后方根据地,是避风的港湾,事业和家庭关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人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高可成,低可就,真正的人才无论在高的职位或是低的职位,总能把工作做好,他们追求价值前总会先塑造好自己,而不是好高骛远;
把握细节,对于细节要培养充分重视的习惯,但不能拘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胆略,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当然要在法律范围内;
人脉,有广阔的人际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品
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在广 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 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 生活的过程。
由于成年人生活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 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 程。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人格 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迄今为止,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它们是:初始 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 类型,有的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 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 续,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发展,不言而喻,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 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表现在:
第一,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 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第二,文化具有完善个体 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 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 会规范的社会人,而为什么猪、狗、牛、羊等动物不能呢?
这说明, 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 社会人的。另一方面,那些“狼孩”、“猪孩”和“熊孩”,具备了 人类的生物条件,为什么最终却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和嚎叫,而不能 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呢?这说明,社会化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离开 这些条件,即使具备了生物条件的人类个体也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 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生 活,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特有 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基 础主要在于人类具有经生物进化和人类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高度发 达的大脑。人脑在容量和结构上与其他动物有很大差别,从而使人脑 在功能上大大超过动物的脑,形成了人类具有接受社会化的一系列潜 在能力。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 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 这些主体主要 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对于一个 健康、正常的儿童来说,其社会化过程的完成还有赖于他所处的环境 中是否具备社会化所必需的这些社会条件。如果剥夺了某些必要的社 会环境条件,个体社会化必然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
关于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和简述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上一篇: 社会群体主要类型(社会群体主要类型有哪些)
- 下一篇: 行者的别称(行者这个称呼的由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