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怎样理解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
- 2、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区别
- 3、民本思想和民生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 4、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区别
- 5、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近代的民权,现代的关注民生有什么区别
怎样理解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
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权利承担主体不同
传统民本论认为君主的权利是神授予的,君主是权利的源泉,主张为民做主。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民众认为自己命运的福祉完全来源于统治者,因此把A己的命运交给父母官做主,并形成对他们的期盼与依赖。
现代民主不承认“君权神授”说,而认为君主的权利来源于人民,统治者只是受人民的委托为人民办事.民众的命运应由民众自己把握。
民本论把君主作为权利的承担主体,而现代民主把人民大众作为权利的承担主体。民本论的实质是由君为民作主,而民主思想的本质则是由民自己作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的统治。
2、价值目的不同
民本论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追求的价值目的是稳定、巩固封建专制政权。传统民本论的重民.爱民、利民等思想都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讲的。
如程颢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管仲说:“知予只为取者。政之宝也。”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君权,而非拥护民权。
而现代民主思想的提出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现人民自治。显然,两者所建构的价值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传统民本论下的爱护民众之举,只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它是在豢养人民,以使人民为他们做出更大的牺牲与贡献。现代民主所追求的则是实现个人的真正价值,实现民权,即实现人民自治。
3、实现方式及途径不同
民本的实现靠的是人治.而民主的实现靠的是法治。民本思想是为了让统治者懂得民众的巨大历史决定作用,从而自觉地去重民、爱民、利民。不做有害于人民的事,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它的施政主体是君主以及各级官员,因此对统治阶级的自身道德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讲究以德感化天下。由此可见,民本的实现方式是人治。
现代民主思想的主旨是为了防止统治阶级内部的个人独裁和专权,这靠统治者的自身道德是无效的,必须通过法律的方式才能实现。因为法律可以认定民众的权利和权威.从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有效地保障民众的利益。所以说,民主的实现途径是法治。
4、依存的经济基础不同
民本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而民主则以商业经济为基础。在封建小农经济下,小农人口数量固然众多,但他们都是自给自足,彼此间不经常进行商品交换,因此民众之间形不成一定的经济联系。
从而在政治结构中也形不成目标一致的政治团体。而商品经济不同,“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否定了以往以血缘、门第等观念所划分的高底贵贱,只承认交换者之间的平等关系。
它奉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反映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协作。因此,在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上开不出现代民主的花朵.现代民主只能生长在商品经济的土壤里。
扩展资料:
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
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
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
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
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
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区别
在谈及传统文化时,有许多人对中国的民本思想赞不绝口,在他们看来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差不多的内容,以至于“民本”思想甚至大有可以与“民主”思想并驾齐驱之势。那么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到底有无区别,区别又在哪里呢?我们不妨认真琢磨琢磨。
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原句是:“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但原著是否为后世伪造存有争议,如为后世伪造,那么则说明这种思想并没有那么古老)。”民本思想在孟子那里又被进一步发展,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荀子则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千古名言。儒家学者对民本思想的著述虽多,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础,也是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民本思想就其基础说的内涵无疑是正确的,我们将民本思想用于梳理中华文明重视民生的历史脉络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究竟关系如何?彼此能相互替代或互补吗?这是我们应该着重讨论的事。
为了区分二者的异同,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把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基本含义搞清楚。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人民是政权(社稷、君)的统治基础”,而民主思想的核心含义是“人民当家做主(即由多数人进行统治)”。二者在含以上大有不同。由于这两种思想内容的不同,必然会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也显现为诸多的不同,这种不同也决定了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建筑物的不同。那么,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究竟存在着哪些具体差异呢?
首先,关于“基础”说部分的差异。民本思想是把人民看成是社会的基础,就像一个建筑物的地基。 统治者和君主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光鲜可见的建筑物,建筑物和地基并不是同质的。这就必然地决定了以下推论:(1)统治者必须爱护地基,不能随意破坏地基。如果统治者不重视自己的地基,甚至随意破坏地基,那么房倒屋塌就是自然的事。所以统治者从爱护自己的角度出发要爱护自己的地基。(2)统治者的建树不能超越基础的承载能力。现实的基础就那么大,所以统治者不能在这个有限的基础上无限地构建建筑物,如果构建的建筑物太多使地基无法承载,那么房倒屋塌也是必然的事。在儒家看来,秦朝和隋朝就是这种过度扩张、滥用民力导致灭亡的实例。在这里,我们谁都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顺序问题,那就是统治者是先爱自己然后才爱基础的,如果统治者认为基础没有问题,那么就可以不那么介意基础。事实上,民本思想和倡导民本思想的儒家学者从不反对统治者的尊贵,既然尊贵,那就必然有资格高高凌驾于黎民之上,享有一定的特权。
民主的思想在这一点上与民本思想有很大不同,民主强调的是多数人的平等统治。如果非得要把民主也比喻成一个建筑物的话(其实这并不容易作出恰当的比喻,只能是意会),那么我觉得这个建筑物更像是一个完全的钢结构建筑物,它的“基础”和“建筑”是很难区分的,它是一个整体,任何一部分遭到严重损坏都会给整体带来严重损坏。在这样的一个整体建筑中,没有谁不是基础,也没有谁不是建筑,整个社会试图把光鲜和特权压缩到最低程度(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民主思想中,由于人民是统治者,它和基础是一体的,所以它首先爱自己,当然也就同等地爱基础,彼此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它不可能自我破坏,也不可能自我过度承载。
由此可见,在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中承认“人民是基础”的观点是一种共识,二者并无分别。但是二者在基础和建筑物的一体化方面是有差别的,民本思想强调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区别,而民主思想则强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也可以理解为统治者的平民化。在这种体系里,“统治”只是一种管理工作,和其它工作并无差别。虽然这种一体化是一种理想的理念,在现实中并不容易被彻底落实,但它和故意区分,强调统治者的权威,显然是有重大差别的。
其次,关于自主性方面的差异。在民本思想中,虽然民本思想承认人民的基础地位,但却不承认人民是统治者,人民缺乏必要的选择权。儒家学者从总体上认为人民是需要被统治的,“国不可一日无君”,“家有百口主事一人(当然是指家长而不是民主委员会)”才是儒家的根本理念。在民本思想中,统治者只要不破坏基础,或者统治者认为有利于基础,就有权自由构建基础之上的建筑物,就像一个家长有权决定什么才是孩子们所应该需要的。在民本思想中是不强调人民的自主性的,做主的应该是有德性的统治者和“家长”。而民主思想则完全不同,民主思想是强调人民的自主性的,它并不认为人民只是需要被管理的孩子,相反,这种思想体系却认为各级“领导”是需要接受人民监管的孩子,人民需要给他们各种授权,他们才能做事,然后还要看着他们,生怕他们干了授权以外的事。在这种体系下,一切建筑物都是由“基础”自主决定的,并不是有哪位统治者自行决定的。在民主体系下人们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第三,关于个体权益方面的差异。在民本思想中,人民被看成是一种统治者治下的整体,统治者敬畏的是这一整体,而对个体却从未要求有足够的尊重,在这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有等级差别的。个体只是一种被利用,被管理,被教化和被赏罚的对象。在这种体系下,作为人民中的个体地位总是微小的,不被重视的,所以个体会变得越来越沉闷,对社会的担当也会相应地变得越来越微小。在一个思想沉闷的环境下,人们即使很富有也会变得很空虚。在这方面,民主的思想又与之大不相同,民主的思想是建立在人民共识的基础之上的。从原则上,看它尊重和考虑了每一个人的述求(但它并不保证一一应允),他给每一个人以表现机会,并从中找出最大的社会共识部分,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因此,在民主思想体系下,个体是相对活跃的,这种活跃不仅意味着自愿承担了更多的社会担当,也意味着具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充实感。
通过以上的剖析,我们可以发现民主的思想是一种更加全面地发挥民智、民力的思想,也是更加全面地尊重个体自由、实现个体价值的思想,它和民本思想相比绝不是处于一个可以平起平坐的地位。民本思想的积极部分已经完全被包含于民主思想的体系之中了。也就是说,民本思想中的积极部分民主思想也完全拥有,而民主思想中的很多积极内容民本思想并不具备,并且民主思想也排除了民本思想中的消极部分。如果用一个数学关系式来表示二者的关系,那就是民本思想的积极部分∈民主思想;民本思想的消极部分∉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民主思想。所以,民本思想除了历史价值外,今天我们已很难再从中汲取营养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先进的概念了。
当然,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了人民的基础地位是很难能可贵的,但我相信这一认识也并非我们中华民族所独有。
最后,还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那就是民本思想体系和民主思想体系对人民素质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求人民像孩子,凡事得听家长的,省心省力;后者要求人民像家长,处处得看着孩子,管教他们,别让他们出格,费心费力。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午餐是自己选择的,那就怪不得别人。
民本思想和民生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
古代中国对民生问题的解决重在道义上的担当, 而轻视法律和制度上的规范, 这一传统虽然与现代政 治大异其趣, 却也不是一两个皇帝、 一两个官员和思想家的偏好, 而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生活在今 天的人们, 事事讲法律、 讲制度, 道义的精神都体现在法律和制度之中了, 所以作为法律和制度之本源的道 义在人们的意识中反而变得可有可无, 由此又培育出法律、 制度比道德、 礼俗可靠的认识, 以为历史上的纷 争、 腐败、 危亡等现象, 都不过是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的结果。这固然是旁观者清, 但也有隔岸观火之弊。因 为在古代社会的民生系统之中, 能够充分满足这个系统的功能需求并与其他系统协调的, 正是道义、 道德 而非法律、 制度。而且在注重天命、 一诺千金 !等社会风气下, 道义对于等级社会的良性运行并无根本的 阻碍作用。 古代中国有发达的仁政思想, 也有发达的民本或者民贵思想, 正是这些思想, 而不是有关法律和制度 的思想, 是我们理解古代民生问题的基本线索。民本、 仁政等思想就是传统民生方略的理论基础。 正如我们不把古代社会民生状况的良好主要归因于法律和制度的健全一样, 我们也将不把民生状况 的恶化主要归结为相应法律和制度的缺失。我们要寻找的其实是这些: 究竟是什么强化了人们的仁政、 民 本意识, 使民生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又是什么弱化了人们的仁政、 民本意识, 使民生问题恶化并不可收 拾? 而为使答案明晰, 有必要对仁政与民本这两个概念作一番考辨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区别
1、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只是表象上的类似,它们在实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而且从根本上是正相对立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
2、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人民是政权(社稷、君)的统治基础”,而民主思想的核心含义是“人民当家做主(即由多数人进行统治)”。
3、民本思想是把人民看成是社会的基础,就像一个建筑物的地基。统治者和君主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光鲜可见的建筑物,建筑物和地基并不是同质的。民本思想和倡导民本思想的儒家学者从不反对统治者的尊贵,既然尊贵,那就必然有资格高高凌驾于黎民之上,享有一定的特权。
4、民主的思想在这一点上与民本思想有很大不同,民主强调的是多数人的平等统治。在民主思想中,由于人民是统治者,它和基础是一体的,所以它首先爱自己,当然也就同等地爱基础,彼此没有先后顺序之分,它不可能自我破坏,也不可能自我过度承载。
5、在民本思想中,虽然民本思想承认人民的基础地位,但却不承认人民是统治者,人民缺乏必要的选择权。民主思想是强调人民的自主性的,它并不认为人民只是需要被管理的孩子,在民主体系下人们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扩展资料:
1、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原句是:“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但原著是否为后世伪造存有争议,如为后世伪造,那么则说明这种思想并没有那么古老)。”民本思想在孟子那里又被进一步发展,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荀子则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千古名言。儒家学者对民本思想的著述虽多,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础,也是统治者的统治基础。
3、民本思想就其基础说的内涵无疑是正确的,我们将民本思想用于梳理中华文明重视民生的历史脉络也是无可厚非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民本思想
百度百科:民主社会主义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近代的民权,现代的关注民生有什么区别
孟子是要求统治者自觉自愿关注民生。近代民权是通过赋予人民权利,限制统治者权利,迫使统治者不得不关注民生。显然孟子的想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民本与民生的区别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民生与民本的意思、民本与民生的区别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上一篇: 教师座右铭大全励志简短(教师座右铭大全 励志学生)
- 下一篇: 文明时代所有版本(文明时代2虚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