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 1、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张内容
- 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影响?
- 3、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 4、什么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育原则
- 5、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张内容
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主张内容:
1、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不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2、理论基础:主张将伦理学、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3、三中心:赫尔巴特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提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4、教学过程:提出四阶段论——“清楚(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经过其学生齐勒修改为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5、教育目的:提出教学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公民”,属于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扩展资料:
称号
1、科学教育学之父,其著作《普通教育学》使得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
2、传统教育的代表人,与杜威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相比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被称作是旧三中心,所以他又被称作传统教育学代表人。
3、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是夸美纽斯之后教育学发展的又一个分水岭似的人物,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影响?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在赫然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的和任务。赫然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赫然巴特还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后来,赫然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为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小学曾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第一次世界发展后,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地兴起,赫尔巴特教育思潮及赫尔巴特学派的影响逐渐衰落。
……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1、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由教师根据儿童的未来生活制定的,现在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杜威则相反,他对儿童今天的生活和明天的生活同样重视,不能为了明天而牺牲今天。
2、在教育目的的制定中充分重视每个儿童的个性。杜威比赫尔巴特更注重儿童个性,并有走入另一个极端之嫌。
3、教育目的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两位教育家都选择了教育改良的道路。不同的是, 赫尔巴特要改良的是封建社会,杜威要改良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杜威与赫尔特相比,已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从而前进了一大步。
扩展资料
赫尔巴特认为在“教学中有两条主线,历史的和自然科学的。” 以这种两分法为基础 , 他把人的兴趣划分为两类六种,相应地开设不同种类的课程,” 除了这六种主要兴趣类型的科目外,他认为“ 技术知识 ”也很重要;杜威重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是针对 “ 古典人文主义 ” 的缺陷提出的 , 它所涵盖的广泛的内容 , 严谨的结构是以前的课程论无法比拟的 , 成为现代课程论的基础。
杜威的课程论是对赫尔巴特的继承和发展。在当时教材脱离生活和儿童实际的情况下, 实有振聋发馈的作用 , 反映了时代和工业科技发展的要 。他的课程论与其它思想一样 , 其实质并不是只要活动不要知识 , 而是要求对知识要活学活用。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 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赫尔巴特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即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威教育思想
什么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育原则
认为教学都是具有一定教育性的,对人的思想品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在赫尔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的和任务。赫尔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
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
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其历史意义: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绝非凭空产生,而是来自他对心理科学和教育工作的热爱,源于前人的影响和时代潮流的刺激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本身的学科特性。对科学心理学的追求和大学教师的身份与实践兴趣成为其教育心理学化的基础动力。
出于建立完整心理学体系的动机,他希望在形而上学、经验、数学理论基础之上,把心理现象与规律阐释清楚,以指导其他科学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他强调数学对心理学的重要性。康德曾宣称,“除非具有数学成分,否则没有什么知识可以称得上科学”。
赫尔巴特进一步指出,文化作为行为发展的决定性变量必须引起心理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心理学必须从思辨中解放出来,接受科学方法论的挑战,从分析人类的经验着手,客观地解释人类心理生活,而经验又是由人类的习俗、价值、种族等文化现象塑造出来的,因此应重视人种史和多文化的系统描述。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
错,因为教育的途径不止教学一个。而且教学过程哪一部分的“四”啊,我没找到……是不是解析都有各的版本?
关于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和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上一篇: 公益岗三年后还用吗(公益岗三年后去干什么)
- 下一篇: 志愿者文案正能量简短(弘扬志愿者精神文案)
发表评论